沒有提示信息
信息來源:第一健康 閱讀 (364) 2022-12-05
“趁熱吃”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,但其實這個飲食習慣隱藏著巨大的健康隱患。超過 65℃ 的熱飲、食物,可能會損傷覆蓋在口腔和食道表面的粘膜,如此日積月累反復刺激,大大增加食道和胃黏膜發(fā)生癌變的風險。
生活中有很多喜歡在閑暇之余,喝上兩杯放松身心,或是和朋友、客戶聚餐時,喝上幾杯助興。但是早在2015年,酒精就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(gòu)定為“致癌物質(zhì)”。
美國國家研究所(National Institute)的一項關于酗酒與酒精中毒的meta分析顯示,飲酒與口腔癌、咽癌、食管癌和喉癌的發(fā)生風險相關性最強。此外飲酒也會顯著增加胃癌、直腸癌、肝癌、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(fā)生風險。早前,英國衛(wèi)生部門發(fā)布報告稱,不論喝多少,定期飲酒都有害健康。
圍桌共食、相互夾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飲食習慣。但是一盤菜無數(shù)雙筷子夾來夾去,在推杯換盞間便給了各種細菌大量傳播的機會,尤其是容易導致幽門螺桿菌的傳播。要知道,早在1994年幽門螺桿菌就已經(jīng)被列為人類胃癌第一類致病源。所以,即使是在家吃飯也建議使用公筷公勺,每個人最好都有自己的固定餐具。
由于食物、洗滌劑及空氣、餐柜內(nèi)殘留物附著,普通筷子使用3-6個月后會滋生各種霉菌,嚴重發(fā)霉的筷子會滋生黃曲霉素,該物質(zhì)已被廣泛認定可誘發(fā)肝癌。因此,筷子清潔、消毒、防霉很重要,建議每三個月最好更換一次,或一旦出現(xiàn)霉斑,就要立即更換。
部分人,尤其是家中的老人,看到食物發(fā)霉了不舍得的丟,覺得洗一洗就好了。但是花生、大豆、米、面粉發(fā)霉后,可產(chǎn)生黃曲霉素,這是一種強致癌物,可能導致肝癌、胃癌等。除此之外,發(fā)霉食物中還有雜色曲霉毒素、赭曲霉毒素等,它們都有較強的致癌作用。所以,千萬別吃霉變食物。
麻辣燙、小龍蝦、香鍋、燒烤、火鍋、各類川菜湘菜館......現(xiàn)在很多年輕人在飲食上的選擇真的是越來越重口味了,很多更是無辣不歡。但過甜、過咸、過辣、過油都是非常不健康的飲食方式。
長期高糖飲食易引起高血脂、肥胖等問題,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的風險。
另外,高鈉攝入量會顯著升高血壓,大大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,而食鹽是鈉的主要來源;油也是一種高能量的食物,容易導致肥胖,而肥胖是高血脂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動脈粥狀硬化、冠心病、腦卒中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。
檳榔屬于粗纖維食物,易導致口腔黏膜損傷,長期嚼食就會造成口腔黏膜癌變。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,早在2003年,國際癌癥研究署(IARC)將檳榔列為I類致癌物,確定咀嚼檳榔與口腔癌、食管癌、肝癌等疾病密切相關。
很多人本著節(jié)約糧食的美德,會將剩菜留著下一頓繼續(xù)吃。但要注意的是,飯菜被唾液污染后,就會加速變質(zhì)。而且有些食物根本不適宜作為剩菜,應該做多少吃多少,吃不完就扔掉,例如蔬菜類,綠葉菜本身含有硝酸鹽,在久置存放中的細菌活動可能慢慢變成有毒物質(zhì)亞硝酸鹽,如果吃得過多,可能會在體內(nèi)產(chǎn)生致癌物質(zhì)亞硝胺。
另外,像半熟的溏心蛋、海鮮,盡量當餐吃完,不留隔夜。如果是煮的肉菜,一頓吃不了,應該提前盛出來,及時放進冰箱,留到下頓再吃。
好生活,不要讓壞習慣「養(yǎng)」出了癌細胞,是我們唯一能對自身健康做出的努力,也是最行之有效的。最后,提醒大家日常飲食不要忘了營養(yǎng)均衡,豐富食物種類,不要挑食,同時要規(guī)律作息時間,不要熬夜、多運動。
素材來源 | 丁香醫(yī)生、健康中國
整理編輯 | 第一健康集團